神农架书写汉民族首部创世史诗《黑暗传》保护传奇

2023-12-02 19:19  

神农架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燃)“混沌之时出盘古,洪源之中出了世,说起盘古有根痕”。说起《黑暗传》,生活在神农架乡间的老年人几乎无人不知。

2007年,汉民族神话史诗《黑暗传》被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汉民族没有史诗”的结论画上句号。

林区党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但汉民说,“《黑暗传》原始本在神农架被发现,神农架民间艺人张忠臣家藏版的《黑暗传》能流传下来,是神农架之幸,也是中华文化之幸。”

但汉民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以前,神农架不通公路,封闭的地理环境使神农架保存着丰富的民间文化。神农架民间文化的古老性、原始性、丰富性特点非常明显,外地专家到神农架来,惊呼这里是个文化带。

《黑暗传》被誉为汉族首部创世史诗

1982年8月,神农架林区文化馆干部胡崇峻搜集民间歌谣时,在神农架林区民间艺人张忠臣的家中,得到一本长达3000行的《黑暗传》手抄本,手抄本以七字一句的民间歌谣形式,叙述了史前至明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胡崇峻仔细阅读后,认为手抄本价值重大。从此以后,胡崇峻辗转神农架各乡镇及周边的房县、保康、兴山等地,进行深入调查。在大山深处,他走访了近200名民间歌师和会讲故事的老人,竟然搜集到8种《黑暗传》文本,共计3万多行。

神农架林区文化馆于1983年编印了一部《神农架民间歌谣集》,书中选载了胡崇峻、龚万文、吴承清3人搜集的神农架民歌数百首,也选入了胡崇峻搜集的《黑暗传》部分内容,名曰“长篇神话故事歌”。这本集子的出版,为扩大《黑暗传》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1984年9月21日,《湖北日报》头版以重要位置刊登了“神农架发现汉族首部创世史诗”的消息,这则消息当天就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为此,民间文学专家、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守华撰写出《鄂西北古神话的新发现─神农架神话叙事山歌〈黑暗传〉初评》。刘守华认为,这部民间口头传唱的长篇叙事诗《黑暗传》,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古代神话,提供了中华民族历史演变的重要线索,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对中国神话和楚文化的研究很有价值,堪称汉民族神话史诗。

中国著名作家、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李尔重认为,《黑暗传》比《离骚》的铺叙与想象能力,不知高出多少倍,其内容之丰富,文采之光华,能使《昭明文选》之类的著作为之逊色。

中国神话学会会长袁珂先生在《中国文化报》发表了《喜读神农架〈黑暗传〉》,他在文中说,黑格尔断言“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史诗”的偏见,现在可以推翻了,《黑暗传》就是中国汉民族的史诗。

《黑暗传》是长期流传在神农架及其相邻的保康、房县、兴山、秭归、竹山、巫山、巫溪等地为亡者守灵时演唱的待尸歌。根据研究者推断,唱本始于明代,多以口头和手抄本形式在民间流传。但就《黑暗传》长篇歌本的构成来说,其中的神话传说故事,以及在丧葬仪式中把这些神话传说作为“丧鼓歌”来咏唱的习俗,显然有着更为久远的历史。由于《黑暗传》在民间流传的时间很长,受到天灾、战乱诸多因素的冲击,只是部分分散残留在各地。

在神农架乡村,年满60岁以上的人去世后,歌师打丧鼓才能唱《黑暗传》。即使歌手演唱时,开歌路也不能唱《黑暗传》这种歌,先得从散歌入手,一首一首地向史书跃进,再从距今比较近的朝代唱起,一直唱到春秋战国,才进入三皇五帝,再造人类,洪水泡天,黑暗混沌。

神农架保护《黑暗传》成效显著

《黑暗传》能更快、更好、更全面得到展现,与神农架胡崇峻、吴承清、陈人麟等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着手《黑暗传》的收集和整理,几十年来,历经千辛万苦,夜以继日,呕心沥血,潜心研究,在林海中拾贝,在阡陌中耕耘,在山野中探寻,先后整理出版了《黑暗传》三个资料版本,殚精竭虑,推动《黑暗传》登上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顶峰。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批准《黑暗传》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党委宣传部非常重视《黑暗传》的保护与传承工作。2013年11月6日,国家非遗保护中心成立,2014年7月12日,神农架林区非遗保护中心相应成立。而还在非遗保护中心没有成立之前,《黑暗传》便受到了保护,2004年,在抢救《黑暗传》原始资料的过程中,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就投入资金,最早将《黑暗传》确立为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5年,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又投入资金,将《黑暗传》成功申报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5月18日,文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将《黑暗传》定性为“神话历史叙事长诗”。2011年与保康一起将《黑暗传》纳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

发现《黑暗传》伊始,神农架就有一班文化艺人从没间断过对它的挖掘整理与研究,而且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党委宣传部和文化部门还做了大量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1983年8月,《神农架民间歌谣集》将《黑暗传》的部分内容选刊其中,神农架内刊公开赠阅;1994年11月,《神农架文薈》第三期作为研读性资料专辑,神农架内刊公开赠阅;2001年9月,《神农架山锣鼓》又增加内容刊载其中,神农架内刊公开赠阅;2002年,(《黑暗传》胡崇峻整理本)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3个月后即第二次印刷,两次印刷共发行了8000册。《黑暗传》的出版引起了全球华人学者的极大兴趣。台湾云龙出版社随后出版了(胡崇峻整理本)繁体版;2011年12月,神农架非遗保护中心以神内刊公开赠阅(吴承清整理本)《黑暗传》;2014年7月,著名书法家袁学林先生用软笔书法抄录(胡崇峻整理本)《黑暗传》全文,神农架内刊公开赠阅。同年12月,长江出版社出版发行(吴承清整理本)非遗版《黑暗传》;2015年12月,长江出版社出版发行(陈人麟整理本)《黑暗传解读》;2018年4月,(陈人麟整理本)《黑暗传(精编袖珍本)》以神内刊公开赠阅;2019年9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又将(胡崇峻整理本)《黑暗传》翻译成英文版出版发行。

神农架传承《黑暗传》有创新

“一部《黑暗传》,传唱在民间......”由神农架民间艺术家协会编排的吹打说唱《黑暗传》,将从前只能用于宗庙祭祀和夜锣鼓吊亡的《黑暗传》长歌融入炎帝神农氏耕耘的故事,改编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花锣鼓歌谣,受到更多年轻人的青睐。

此前,《黑暗传》只能呈现在孝歌、打丧鼓的场合,现如今,神农架文联多次举办“打火炮 唱山歌”大赛,将《黑暗传》编排成文艺节目搬上舞台,并评选出“民歌王”进行传唱。神农架文化局花大力气,专门成立数字文化工作室,通过田园调查,将演唱《黑暗传》的实景拍摄成微电视在电台上陆续播放,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认知《黑暗传》。

舞蹈、说唱、歌舞、器乐演奏等形式的《黑暗传》五花八门,呈现形式花样百出,曾经并不能被年轻人认同的文化瑰宝《黑暗传》渐渐有了“潮流”气息,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逐渐传播渗透。

“这些创新对于传播传承《黑暗传》具有重要的意义。”神农架林区民协主席邓志义说。

在神农架传承传播《黑暗传》的过程中,不仅仅有形式的创新,就连传承人也牟足了劲让《黑暗传》插上了现代化传播的翅膀,从网络传进千家万户。

国家级非遗项目《黑暗传》传承人陈切松说,因为家境贫寒,他的童年并没有什么业余活动,《黑暗传》是能接触到的唯一乐趣。初学《黑暗传》时,陈切松只有11岁,他跟着村里老人学唱《黑暗传》,并对《黑暗传》中的神话故事有着极大兴趣。13岁时,陈切松已经能独立唱出《黑暗传》了。成为《黑暗传》传承人后,陈切松致力于《黑暗传》的传承和传播。

“2011年我在网络上直播,我们唱《黑暗传》用得是方言,只有云贵川的人才能听懂。但是我还是一直在坚持,我的直播都是唱山歌、唱民歌的交流学习,一年下来不仅收获了不少‘粉丝’,直播间收入达到70多万,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爱上《黑暗传》。”陈切松说。

如何让更多人爱上《黑暗传》?陈切松也有了更明确的谋划,“《黑暗传》是我们汉民族的史诗,也是我们的灵魂,我们要让下一代去了解深挖,把《黑暗传》变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努力把《黑暗传》在神农架发扬光大……”

审核:罗任 马黎明 编辑:张珊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