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式方法 推进乡村振兴 驻村第一书记王平用心搭建干群“连心桥”

2022-11-07 11:10  

神农架融媒体中心(记者 喻玲)11月1日,碧空如洗,一条崭新的乡村柏油公路穿村而过,新华镇石屋头村干净整洁,美得像一幅画。

“别看村里现在美得像景区,王书记没来之前可不是这样。”村民口中的“王书记”,就是省政协办公厅驻神农架林区石屋头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王平。

“其实就干了三件事,还没有全部完成。”王平解释,他所做的事就是为村里建设一个“好班子”、挖出一条“解忧渠”、建设一条“增收路”,搭建起干群“连心桥”。

第一件事:建设一个“好班子”

基层干部队伍是村民的“主心骨”,建设一支带不走的坚强队伍,是王平带领工作队着手做的第一件事。

王平充当村干部“联动管理员”。按照“全面监测、重点帮扶”思路,和村“两委”进行3次拉网式监测排查,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全部建立台账,实行动态监测管理。

在王平工作台账中,涵盖班子建设、环境整治、产业发展、贫困户走访等内容。石屋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组雄说,每周驻村工作队要开两个会,一个是周一“碰头会”,一个是周五“小结会”。开会的重点就是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

袁明雄是新华镇石屋头村村民,因个人原因居住在宜昌市兴山县。去年,因心脑疾病后遗症导致眼睛和肢体功能下降,生活不能自理,没有亲人照顾,被评定为“监测户”。王平和村干部多次到兴山看望慰问,和袁明雄交流谈心。并协调林区残联依照政策为其进行残疾评定,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袁明雄住进了敬老院,生活有了依靠。

“感谢党的政策好。”感受到“家庭”照料和温暖的袁明雄逢人便说。如今,全村“监测户”已全部“脱监”,成功巩固了脱贫政策覆盖力。

王平还牵头和村两委共同设立“石屋头村优秀学生奖励机制”,每年对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入专科以上的学生和初中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给予奖励。2022年7月,石屋头村村民刘瑞琪和田值周考上本科大学,分别获得2000元奖励。

“育才造士,国之根本。石屋头村一直有着兴文重教、崇学向善的良好氛围。”王平说,“村干部带头移风易俗,推动化风成俗,不操办‘升学宴’‘谢师宴’,在和村两委的商议下,决定在村内建立长期奖励机制,鼓励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王组雄说:“王书记带领村两委班子开展立体式工作方法,让干部们迅速改变了以往的工作方式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二件事:挖出一条“解忧渠”

冷水红稻谷产地核心区地处石屋头村,有集中连片稻田100余亩。水稻是这里的主要种植作物,但灌溉水稻的沟渠年久失修,造成水渠堵塞,部分渠道出现断流,只能改成抽水灌溉,遇上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就会出现减产减收。

“冷水红大米是村民的主要收入,决不能因为缺水给老百姓带来损失。”去年年底,王平将建新渠列为重点解决事项之一。  

王平带领工作队与村干部一起实地考察后,按照流程向省政协办公厅进行项目申报。刚开始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时,村民对新建灌溉水渠没有信心,觉得修建水渠存在诸多困难。针对村民的疑虑与担忧,王平和村干部对症下药,耐心解释,消除了村民们的疑虑,项目涉及到占用部分村民的土地,也得到了村民们的全力支持。

“这条水渠总长1300余米,水渠于今年3月动工,耗时仅1个多月,能这么快修建好,得益于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王组雄说,这条水渠修建共计花费60万元,惠及群众60多户200余人。 

今年8月,神农架持续多日的高温,全区80%乡村因干旱缺水,农作物减产。但石屋头村100余亩稻田水源充足,冷水红稻谷不但没减产,还比往年增产近50%。

“收获的稻谷颗粒饱满,今年是一个丰收年。”石屋头村村民李振华抢抓晴好天气,收割成熟的冷水红稻谷。他说,“多亏了驻村工作队未雨绸缪,今年我家的几亩田也能给我带来不少的收入。”

石屋头村二组原本只有一个50立方的饮水池,只够二组29户村民的生活用水。今年6月,一家市场主体进驻该村实施乡村振兴项目。“40多个工人要在二组施工好几个月,且项目建成后市场主体运营将有更多的人员到来,用水问题亟待解决。”王平说,通过申报,120立方的饮水池准备开建。

不到两个月,新的120立方饮水池让二组村民和40多个工人用水无忧。

“吃水不忘挖井人,终于可以放心大胆的用水了。”喝着甘甜的水,村民李发全热泪盈眶。

“一句‘协调’,王书记不知用了多少心、跑了多少路、费了多少功夫、吃了多少苦头。” 王组雄说,“王书记总是提前想问题,提前解决问题,为我们发挥了示范、引领、表率、辐射作用,筑牢了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我们的干部才有干不完的事。我们就是要像挖井一样,把心血用在群众身上,让群众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品尝到发展成果带来的甘甜。”王平说。 

第三件事:铺就一条“增收路”

“滴……滴滴。”此起彼伏的汽车鸣笛声在石屋头村山间显得清脆悠远,1辆越野车正行驶在宽敞平坦的乡村柏油路上,时不时有珍贵的动物从树林中窜出看着行驶的车辆,车的主人是村民李齐生。

“感谢驻村工作队帮我们修通“最后一公里路”,6米多宽的两车道再也不用担心日常出行和道路安全问题了。”李齐生说。

要致富,先修路。刚进驻石屋头村,王平就发现石屋头村原本4.5米宽的进村道路年久失修,经多年山水冲刷,雪泥雨浆,村民出行困难。“以前道路出行不便,村里的农作物运输售卖都是问题。”村民们争先恐后地诉说这条路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不便。

王平带领工作队多次走访调查和村民交流沟通,发现道路整修迫在眉睫。王平东奔西跑请求部门支持,拿出了最佳方案:投资2000余万元修建一条近10公路的乡村柏油路。 

王平和村两委白天拿着皮尺,一段一段地进行测量、规划和路基评估,晚上则回到办公室挑灯夜战,查阅大量修建乡村公路的政策和技术资料。“施工到哪里,哪里就有工作队的身影。”为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驻村工作队带领群众一起参与监督。历经7个多月的共同奋战,一条均宽6.5米、长9.3公里的进村道路顺利完工,村民们欢呼雀跃。

这条小小的道路,是关心群众的“民生路”,更是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也是王平与群众深厚情感的真实见证。  

村里缺少文化建设,王平就和村两委商议重组村文艺演出队,找到区级非遗传承人田思凤,由他导演,村民自演的廉政节目《我的祖国万年长》、《管的宽》等多次在林区文化惠民下乡活动中展演。 

“以前总是找不到文化振兴的抓手,王书记重组文艺演出队为文化振兴找到了抓手,可见、可摸、可操作,实实在在。”王组雄说,驻村工作队还为村里修建文化广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便每年的大型节会活动,使村民的幸福感大大提升。

望着眼前的一切,王平深有感触地说:“只有用心做实事才能走得更好更远。群众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我们才对得起驻村工作队这个光荣的称号。”

审核:易先骏 马黎明 编发:张珊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