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人类的永恒之问。
“我是一个兵!”这是久经传唱的军旅之歌。
在东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营区里,这三问一答用烫金大字铭刻在同一尊雕像的基座上,雕像主人公是一位目光炯炯的无名水兵。
在雕像的注视下,一列列稚气未脱的新兵走来,他们初入军营的第一课,题为《我是一个兵》;在雕像的注视下,一队队挥别战舰的老兵走过,他们在军营的最后一课,名为《我是一个兵》。
近年来,东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以“我是一个兵”为主题,统筹开展理想信念、使命任务、战斗精神等教育,坚持不辍、常讲常新……
熔铸兵的灵魂
5月上旬,郑州舰组织去年上舰的36名战士,畅谈上舰以来的军营生活和从军感悟。
“战争年代,军人上阵杀敌是为了保家卫国;和平时期,当兵守卫国防绝不能只挂在口头上……如果可能,我希望永远当好一个兵!”对空部门战士郭新元,这个刚上舰就直言只是来感受一下部队生活的90后,张口而出的一番话让在场所有战友惊诧不已。
说起变化,郭新元坦言,是两堂课改变了他的初衷——
第一堂是历史课。入营第一天,郭新元和其他新兵走进支队军史馆。一幅黑白照片里,与郭新元年纪相仿的水兵邹吉才引起了他的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一次岛屿作战中,信号兵邹吉才在全身负伤8处,大腿被炸断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战斗……
第二堂是身边课。去年9月下旬,该支队为27名官兵举办集体婚礼,早已报名参加的郑州舰对海长陈盟却在婚礼前4天临时接到任务。面对身边战友的劝告,陈盟不为所动:“当兵的,任务永远放在第一位,哪能因为个人问题耽误国家大事!”
两个故事穿越时空,在郭新元心中相互交织,引发波澜。
支队领导告诉记者,“我是一个兵”系列教育中,他们坚持在入营之初就为官兵埋下使命的种子,继而在其执行各项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当现实与历史一脉相承、交相辉映,官兵的使命感就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端正兵的追求
走进该支队营区,在通往码头的主干道两侧,灯箱上张贴着数十个典型人物头像。因此,这条路也被命名为“英模大道”。
长春舰机电部门战士翟安平记得,2009年9月,班长把他这个直招士官领进营门时,指着灯箱上柏耀平、陈光明等人的头像对他说道:“支队是一支随时准备打仗的部队,既然来这儿当兵,就得有兵的追求。”
翟安平当时并没有太在意班长的话。入伍前已经应聘到家乡法院工作的他,投笔从戎的想法很简单:在部队干几年,按照家乡的政策,退伍后就能直接转成公务员编制。初入军营,“差不多就行”成了翟安平的标准。
着眼让官兵人人“当兵奉献无悔、当兵打仗尽责”,支队根据形势变化和官兵思想呈现出的新特点,不断丰富和创新根本职能教育;结合新兵入伍、老兵复退等时机,安排支队党委机关干部深入舱室战位,与官兵面对面谈人生、话理想,释疑惑、解难题,帮助他们找准兵的坐标;组织在不同岗位上的优秀干部骨干登台讲述成长经历,立起学习标杆。
兵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如今,回想入伍时班长的话语,翟安平早已明白其中的深意。因为工作表现突出,他已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管装标兵。
锤炼兵的血性
2月下旬,东海某海域风急浪高,正在该海域训练的黄冈舰在风浪里颠簸起伏。作战指挥室里,指控班战士李慧神情坚毅地守在战位上,任凭班长李宏振如何劝说,也不愿因呕吐而退下阵来。
“如果面对风浪就退缩了,真要上了战场,哪能英勇杀敌?”李慧的话,让李宏振对这个几个月前时常喊苦叫累的新兵刮目相看。
“流血牺牲是所有战争的共性,苦累是军人职业的常态。”黄冈舰政委段小平告诉记者,战备常态化、任务多样化的军事实践是血性胆气最好的磨刀石。近年来,随着使命任务拓展,支队舰艇平均每年在海上执行各项战备演训任务的时间超过200天。为此,他们注重发挥军事实践的特殊教育功能,努力实现战斗精神培育与战备训练、重大任务同频共振、无缝对接——
跨辖区远航训练,他们不避开风大浪急的日子,随舰领导寸步不离驾驶室,晕船严重的操作手,扭头拿起呕吐袋,吐完继续操作。
执行战备巡逻、演习演练等任务,他们把情况设到最险、困难设到最大,在最复杂的态势中练战术、练谋略、练心理、练胆识……
“血性指数有多高,战斗力‘成色’就有多足。”支队领导坦言,紧要关头能够直面生死、一往无前,就在于官兵们始终保持一股英雄气。
来源:解放军报 记者 徐生 通讯员 高博 林健
(见习编辑 罗晓贤)